醫院歷史
春風化雨傳情愫,惠潤未來濟天下。
2014-至今 爭創一流
濱江新院區的啟用,為醫院醫、教、研各項事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在此期間,醫院年門、急診量增至348.4萬人次,年住院量8.1萬人次,年手術量3.67萬人次;三、四類手術占比、RW、CMI值逐年上升。醫院臨床疾病診治和兒童保健水平不斷提升,學科水平、臨床業務能力及綜合實力均處于全國兒童醫院前列。積極開展危重新生兒救治、ECMO、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兒童器官移植等兒科高精尖診治技術并逐步形成競爭優勢。獲批全國兒童血液病定點醫院和兒童惡性腫瘤診療協作組牽頭單位、浙江省兒童代謝性疾病診治技術中心、浙江省小兒白血病診治技術研究中心、兒科危急重癥和重大疾病診治水平加快提升。當前,職工總人數達2808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32人,副高級職稱211人。
作為浙江大學的附屬醫院,醫院科研創新能力不斷突破。獲批出生缺陷診治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干細胞研究備案機構?!妒澜鐑嚎齐s志》(WJP)影響力保持亞洲同類期刊第一;創辦國內首本小兒外科國際期刊《世界小兒外科雜志》(WJPS)。
在此期間,醫院成立浙江大學醫學院兒科學院;與美國羅馬琳達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合作開展“5+3”、“5+1”醫學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全方位的兒科人才培養體系逐漸完善。獲批全國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骨干師資培訓基地、全國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重點專業基地、全國新生兒圍產醫學??漆t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全國小兒麻醉學??漆t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國家臨床技能中心示范中心分中心。
近兩年,醫院搶抓國家首次在兒童健康領域布局國家中心的重大歷史機遇,成功獲批全國首批、長三角首個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在全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排行榜、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量值(STEM)三大排行榜中排名穩步提升,整體學科實力邁入兒科學“國家隊”行列。
2019年4月14日,與德清縣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議合作共建莫干山院區;2020年11月2日,浙大兒院義烏分院正式掛牌,開創“一院多區”“異地辦院”的新篇章。
快速發展期(1998年-2014年)
1998年9月,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所學校合并成立新浙江大學,醫院更名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同時使用“浙江省兒童醫院”、“浙江省兒童保健院” 名稱。四校合并后,醫院背靠學校綜合性優勢,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院領導班子帶領全院職工秉承開拓創新、奮發拼搏的精神,承前啟后,繼續肩負深化醫院改革、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使命,進一步加大改革建設力度,醫院進入快速發展期,整體實力逐步增強,學科特色和品牌優勢進-步突顯,地位和知名度不斷提升,大步邁入了國內一流兒童醫院行列。2007年,兒科學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10年,新生兒、兒童重癥、小兒消化、小兒呼吸被評為國家臨床重點???。
伴隨城市的發展擴張和健康理念的提升,湖濱院區日益難以滿足多元化、全方位的新時期兒童健康需求。2008年6月,省政府在濱江區劃撥91.5畝建設新院區,規劃建筑面積159140平方米,設置床位1250張。2011年12月底,濱江院區一期工程主體工程全面結頂。2014年12月,濱江新院區投入運行,醫院正式邁入一院兩區的全新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期(1978年-2001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為了適應新形勢需要,保證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1983年在全院開展了“五講四美”和“三優一學”活動,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貫徹“醫院工作條例”,以有序化取代“文革”中的無序化。以改革為動力,全面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全院職工意氣風發,積極行動,改變“臟、亂、差"的歷史狀況,竭力創造“清潔、整齊、安靜、舒適”的文明環境。在1983年的“文明禮貌活動月”中,兒院被評為浙江省8個省級醫院“優良秩序”單項第一名。
這個時期,醫院規模迅速壯大。1978 年破土興建外科樓,1980 年外科樓落成,由原來的外科分為普外科、骨科。1981 年3月成立小兒心胸外科,原內科病房加到四層。1984年5月,在美國民間健康基金會(HOPE)的幫助下,成立了浙江省唯一的“新生兒監護中心(NICU)”,初起由中美專家聯合工作,從此開始了與國際更廣泛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據1985年底統計,全院有10個病區,320張床位,工作人員600余人,其中主任醫生(教授)1人、副主任醫生(副教授)10人、主治醫師(主管護師、主管技師、講師)等中級職稱53人。1985年醫院更名為“浙江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浙江省兒童醫院、“浙江省兒童保健院。
1984年以來,醫院三易領導班子,洪文瀾、水泉祥、康曼麗、趙正言先后擔任院長和黨委書記。其間曾任副院長的有薛品榮、唐佩文、歐弼悠、陳肖肖、戎芬芬?,F任院長趙正言,黨委書記薛金增,副院長俞惠民、杜立中,黨委副書記方曙。三屆領導班子肩負深化醫院改革、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使命,他們承前啟后,帶領全院職工開拓進取,使醫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1985年,新生兒監護室已擁有呼吸機、心肺監護儀、床邊X線機等國內領先的儀器設備,能開展對早產兒肺透明膜病正規、有效的人工呼吸機治療,對極低體重兒的搶救成功率也顯著提高。該中心成立后每年搶救各類危重病人近千例,成功率達90%以上。小兒心胸外科體外手術近300例、手術成功90%以上,開展法樂氏四聯癥等高難度的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在省內初具影響。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獨生子女,一患病就要到兒童醫院來診療,兒童醫院門診與住院人次日趨增多。1985 年年門診26萬余人次,到1990年年門診達42萬余人次,2000年達到83萬余人次;1985 年住院患兒6000余人次,1990年8000余人次,到2000年達14000余人次。病人的快速增加,醫院硬件設施與病人流量極不適應,矛盾越來越突出,為緩解醫患矛盾,醫院改善門診和住院環境已迫在眉睫。1983年省政府正式批準立項,在原門診地塊上建造新的12000平方米的門診綜合大樓,1984年破土動工,1988竣工投人使用。門診大樓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就診環境,同時增設了許多迫切開展的科室,如口腔科、耳鼻喉科和內外??崎T診以及新的檢查項目,擴大了內科實驗室、圖書館和病案室等。
進入九十年代,醫院在新生兒監護方面已達到國內領先的水平,小兒心血管內外科、小兒白血病的診治及小兒消化等方面發展迅速,在全國兒科頗具影響。隨著醫院知名度的擴大,全省乃至周邊省市的患兒都慕名而來,內科病房盡管增加到360張床位,仍遠遠不能滿足病人需要。病房小、設施簡陋、結構不合理制約了醫院的發展,極待改建新的病房大樓。1993年醫院提出申請要求省政府建造新的病房大樓。時任浙江醫科大學校長鄭樹教授得知泰國M·亞太有限公司總裁林明達先生愿捐款兒童福利事業,熱心牽線,林先生同意捐款150萬美元用于兒童醫院建造病房大樓,并于1996年5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捐款儀式,這樣很快促成了省政府對兒童醫院病房大樓項目的立項。1997年12月底病房大樓在原內科病房地塊上破土動工,2000年底新病房大樓竣工,2001年4月投入使用。新病房大樓15層,高度為57.5米,建筑面積21000平方米,2-14層為病房,設床位550張。同年6月5700平方來的輔樓竣工,8月投人使用。新病房擁有高智能化的設施裝備,為病人提供了良好的醫療技術和住院環境。
198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我院成為兒科博士點,2000 年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加速了研究生的培養,到2000年醫院共培養研究生76人,其中博士生15人,碩士生61人。
為加強醫院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1991年成立了“兒科研究所”,1997年成立了“浙江省新生兒疾病防治中心”、“浙江省小兒心血管防治中心”,1999年1月成立了“浙江省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浙江省基因診斷中心”。1995年以來醫院每年投人500-800萬元人民幣購置醫療和料研儀器設備,到目前為止醫院僅器設備固定資產已逾5000 萬元人民幣。
1998年9月,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所學校合并,我院更名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省兒童醫院”和“浙江省兒童保健院”。
目前醫院有職工823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48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06人,擁有一批學科專家與研究生導師隊伍,指導醫療、教學、科研和兒童保健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醫院狠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了醫院的綜合素質,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形象,為今后創建國內外一流的兒童醫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整頓與恢復期(1976年-1978年)
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四人幫”反黨集團,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通過批判極左路線,清算林彪——江青兩個反黨集團的罪行,逐漸消除了派性,兒院新的黨委與領導班子也隨之組建起來。在整頓初期,由厲矞華任院長,水泉祥,薛品榮、莊明善任副院長,高峰與上官光飲分別任黨委書記、副書記。醫院領導班子團結一心,堅決執行黨中央“撥亂反正”指示,狠抓組織整頓與政治思想建設,通過內查外調,為12位黨內外知識分子落實政策,恢復了名譽。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1976年)
1966年“5·16通知”掀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社會上派性對立、組織渙散,極左思想泛濫成災,兒院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廣大干部、群眾、知識分子均受其害,黨政醫療工作和正在實施的發展計劃受到嚴重的干擾和破壞。1968年11月醫院成立了“革委會”,成員有趙瑞茂等8人,科室組織機構打亂,指定臨時負責人維持工作。
“文革”時期,大多數同志能牢記“為兒童健康服務”的宗旨,堅守崗位、努力工作。醫院倡導“中西醫結合”,組織醫護人員上山下鄉,一方面通過勞動改造思想,一方面用一根針、一把草堅持為工農服務,搶救治愈的病人無以計數。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醫院不忘學科建設,在1972年成立了白血病研究組,這是兒院第一個科研組織,設有??撇》?,在厲矞華教授的鼓勵帶動下,開展了對急性白血病的臨床研究工作,1976年成立了內科實驗室,為醫療、科學、科研籌建了實驗基地。
發展期(1954年-1965年)
兒童保健院成立之后,由于業務迅速開展,門診人次與床位比例的矛盾日顯突出。經上級審批并撥款,在一街之隔的竹竿巷101號(現57號)籌建新院。這里原是一座古剎天長寺,古樹、池塘、老井、芳草萋萋,近延齡路(后改延安路),鬧中取靜,是兒院較理想所在。新建的醫院建筑面積5230平米。包括門診樓、住院樓、草地花園,門診部前的一大片葡萄架,速天蔽日,體現了超前的綠化意識。1957年新院竣工,年底遷入住院部,次年1月又繼遷門診部,新的兒童保健院有3個普通病區和1個傳染病區,計床位120張。門診除醫療科室外,尚有藥、化、放、供應、營養等輔助科室。職能科室有人事、總務、保健科及圖書、病案等室。全院工作人員139人(含醫學院教學編制7人),床位與工作人員之比為1:1.1。1958年醫院創辦了第一所護校, 收學員18人。1959年春為浙江培養了第一批60 名兒科專業醫師,這是播向全省的兒科醫務工作者的種子。醫院曾組織過100名浙醫學生進行小班輪回教學,為浙江兒科培訓了師資。1958年浙江省各地發生了麻疹大流行,兒院職工全力以赴,騰出食堂、走廊、庫房等作臨時病房,病床增加到230張,醫務人員日夜搶救患兒,及時遏止了麻疹傳染的事態,受到了政府的褒獎。事后總結并寫出了“1831例麻疹病例分析”論文。1960年, 醫院更名為“浙江醫科大學附屬兒童保健院”,受浙江醫科大學和浙江省衛生廳雙重領導,黨支部統一改為黨總支。 兒保遷址后一個時期, 在醫院黨總支的領導下,政治思想工作十分活躍,提倡“又紅又?!?,醫院標起了學先進、趕先進的熱潮,廣大職工特別是識分子奮于自我改造,勤于敬業服務,1958 年曾涌現出先進工作者49人,其中裘克文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1960年陳美章、陳宏志開始籌設外科,1961年醫院正式成立了小兒外科,從浙醫二院調來彭崇惠任負責人,從此醫院結束了單一的兒內科狀況,步入醫療多元化道路。隨著編制的擴大、技術力量的加強,醫院初具規模,開始朝融醫療、教育、科研、保健為一體的方向探索發展。
初創期(1951年-1954年)
1951年5月,原“浙江省醫藥專門學校附屬醫院”兒、婦產科與原“省立杭州醫院”和“浙江省立醫學院”的兒、婦產科合并,在孩兒巷164號附屬醫院原址成立了“浙江省立婦幼保健院”。院址原為偽浙江省省長夏超的私人官邸,經過裝修,勉強安置了100張床位(產科50張,婦、兒各25張)。婦、兒分開門診,兒科門診日50人次左右。第一任院長厲矞華,由浙江省首任省長譚震林任命,高峰任黨支部書記兼行政院長,吳廷璹任副院長。當時全院職工人數約100余人,僅厲矞華、王宗瀛等5位兒科醫師??傋o士長陳文淑,轄護士長4-6人、護士約20人。設備極其簡陋,聽診器是主要的診斷工具??撇环謨韧?,事不論大小,大家通力合作,除醫療之外,還要承擔其他工作如預防接種卡介苗、破傷風疫苗、培養改造社會上的接生婆等。
1952年,原“浙江大學醫學院”與“浙江省立醫學院”合并,成立了“浙江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婦產科、兒科并入省婦幼保健院,行政事務由衛生廳管理,業務技術歸屬醫學院管理。當時醫院的床位數已增至150張(婦、產各50張,兒科50張),由于就診人數日益增多,原有的規模遠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的實際需要,1953年8月,婦產科遷到杭州市學士路10號原弘道女子中學舊址,兒科仍留在孩兒巷原址。1954年2月, 經省政府批準,省立婦幼保健院婦產科與兒科分開建制,分別成立了“浙江省婦女保健院”和“浙江省兒童保健院”。至此,浙江省唯一的兒科??漆t院正式誕生,厲矞華任院長,高峰任黨支部書記兼行政副院長。臨床分樓上樓下兩個科室,厲矞華、王宗瀛分別擔任科主任。當時主要醫師有李鴻漢、鐘同璽、裘克文、黃達樞、葉瑞云、宣祥林、黃貴德、陳臥蘭、黃文曼、張世慧、李秀珍、楊秀芳及護土科慶云等人。全院共50-60人,床位由50張擴大至60張,醫護人員門診、病房統一調遣,采取24小時負責制,不能離開醫院。
歷史追溯(1912年-1950年)
醫院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浙江醫學專門學校附屬醫院。1922年6月“浙江省立醫藥專門學?!背闪?,并在杭州延安路孩兒巷口設立了附屬醫院,醫院規模極小,并無兒科醫師,一切婦幼疾病皆由內科醫師診治。1949年杭州解放后,軍管會進駐衛生系統,接管了附屬醫院,軍代表曹明,醫院代院長石華玉教授。當時醫院只有6張兒科病床,每天門診僅10余人次。1950年初,省衛生廳派高峰同志來院擔任行政院長,趙兢初教授任業務院長,鐵文同任政治協理員,軍代表曹明調離。
2014-至今
快速發展期
改革開放期
整頓與恢復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
發展期
初創期
歷史追溯
辦院宗旨
宗旨:為了兒童健康
院訓:求是 仁愛 勤勉 卓越
愿景:一流學科 一流團隊 一流品質 一流服務

文化標識

標志使用規范

標準色使用規范
